出入口,作為連接購物中心內外空間的通道,作為顧客對購物中心的第一印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好的出入口應該具備哪些特性呢?
出入口設計要點
要點一:出入口位置選擇要方便顧客出行
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城市向立體化擴展,交通也走向立體化和整體性協調發展。于是在商業項目場地規劃設計中,能將城市交通設施與商業項目結合考慮,是一個較為成熟的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趨勢,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1)方便出行的設計
符合人的活動規律:研究擬建地段的人群活動規律與特性,并對人的心理進行分析。
與城市規劃相結合:設計研究應結合城市交通設施,運用一體化設計理論,將城市交通路線納入到購物中心交通體系中是項目獲得大量持續人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與交通節點接軌:在條件受限的情況下,商業中心的出入口也要力求與地鐵口、城市公交站點等其它城市交通換乘設施保持彼此間的通暢與便捷,使訪客能用最短的時間內順利到達商業目的地。
香港很多購物中心就是與城市地鐵口結合打造的,比如太古廣場,時代廣場,沙田購物中心等,集餐飲、購物、休閑、娛樂多功能于一體,滿足消費者出行方便的需求。此外,也可以將換乘設施以枝干狀的方式深入商業區域內部,與商業活動路線自然交匯,達到吸納人氣的目的。比如香港朗豪坊,雖然不和旺角地鐵站接口,但出了地鐵口多條道路可供選擇,每條步行十多分鐘便到達。
(2)明確流線方向的設計
在條件受限的情況下,應該結合城市規劃部門的規劃設計對城市人流加以人性化的導向設計,使之沿著清晰明確的路線較快到達購物中心。在人流量大的情況下,可考慮復合型的人流導向體系。
例如:在各樓層分別設置人流導入口,或者分地面和地下進行立體人流導入,從而實現商場各樓層人流的均衡性以及避免單一樓層導入人流的擁擠性。比如香港九龍站,就是充分設計引導系統,分層分口,將人流按照不同目的地分流引導,交通和購物的商業效益相互促進。
要點二:入口設計要多角度考慮
(1)入口與周圍環境協調
入口的設計應該適應周圍環境。入口布局的位置是購物中心布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制約因素是基地周圍環境對建筑總體布局的綜合影響結果。
①入口位置:城市干道的位置、街道界面的連續性和標志性、道路轉角的處理方式、城市重要建筑和景觀廣場的位置、周邊己有的建筑和歷史文脈的制約條件、日照間距和制約條件,入口的設計需根據周邊的建筑空間環境因地制宜。
②入口模式:選擇合適的入口模式必須根據建筑空間環境而定,周邊的城市環境和建筑環境對于入口的影響是比較顯著的,開闊的城市空間可以允許入口的設置比較松,而密度較高的城市空間對入口的設置具有嚴格的要求。
(2)入口朝向要為消防考慮
在對購物中心的入口選擇時,要符合顧客心理并且要結合消防設計,入口是補風的進風口,最好設置在主導風向的上風方向,而且要結合購物中心周邊的廣場設置,以便于人們在火災等事故發生時,可以很快疏散。
(3)入口設計要體現的特性
①標示性:購物中心出入口是商業建筑給予人們的第一印象,它影響到人們對建筑以及購物的整體印象。通過入口的成功設計吸引更多的人流,帶來更多的商機,也留給消費者一個良好購物體驗印象。
②識別性:購物中心出入口大多數形象鮮明顯目,易于識別,人們視覺上的反應與認同,并依賴于某種符號而存在,購物中心入口的周圍或入口的適當部位設置提示物和媒體,如雕塑、廣告等符號,往往能激發人們的認識與聯想,會更有效地發揮其標志作用。
③人性化:不僅符合正常消費者的安全、舒適的使用要求,而且也要考慮殘疾人,老年人的使用要求,做好無障礙設計,為殘疾人,老年人等行動不便者創造正常生活和參與社會活動的便利條件,消除人為環境中不利于行動不便者的各種障礙。
④藝術性:有些購物中心用一些雕塑、噴泉或者一些藝術繪畫裝飾作入口,富有藝術氣息,以此吸引顧客,增加了購物體驗。
地鐵出入口作為地面進入地下的必經之路,主要作用是交通、防火疏散。它是地面景觀的一部分,同時也會影響到地下內部環境的效果。無論在空間過渡,還是視線導向以及可識別性方面都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 地下商業入口空間的功能特征
1.交通樞紐功能
地下出入口是人流集散、方向轉換及空間過渡的交通樞紐。是交通空間序列的第一要素。是實現由外部空間向內部空間過渡這一正向序列的開端,也是實現由內部空間向外部空間過渡這一逆向序列的結尾,具有強烈的組織空間能力。
2.安全疏散功能
封閉的地下空間在消防上具有疏散困難、救援困難、排煙困難和從外部滅火困難等特點。地下商業建筑的人流較為集中,合理設置出入口十分重要。安全出口的寬度應與所服務的面積上最大人流密度相適應,以保證人流在安全允許的時間內全部疏散。
3.誘導功能
商業廣場的主要目標示吸引顧客消費,因此要求地下商場入口設計處理不僅要具有醒目的識別性,還應具有激發誘導購物心理行為的競爭能力。視線誘導主要通過在地上的醒目的標志或裝修,吸引人的視線,使人對地下建筑的性質和內容有所感知。向顧客或游人展示地下商業建筑的特性,建立起更早的視覺反應和認知信息。
誘導空間主要指地下建筑的前沿誘導空間。地下建筑的入口適當擴大,與地面景觀形成垂直方向有層次的外部空間環境,通過綠化、噴泉、迭水等手段的美化,創造出供人流集散、顧客駐足、停留、觀覽、休息等多功能使用的親切、舒適的下沉空間,既提高了地下建筑本身的檔次,又調節了城市環境。這種形式的下沉廣場是達到地上、地下空間自然過渡的十分有效的誘導空間。
|| 地下商業建筑入口類型
1.常規垂直型出入口
入口直接利用標準的地鐵出入口,適合狹小城市空間類型,節省地面用地空間。通過電梯通道直接進入地下。進入者有心理上的突兀感,出入口通道內的水平與垂直交通組織很重要,如果處理不當,也會給顧客帶來負面的心理影響。
2.下沉式出入口
進入地下商業建筑的垂直交通空間位于室外,通過室外的樓梯或電梯到達地下商業建筑入口,水平進入商場的營業層??梢哉f是一種空間擴大化的入口形式。利用下沉廣場作為室內與室外、地面與地下的轉換,消除人進入地下的感覺,模糊了人進入地下的心理。這種灰空間的處理手法既延長了人們進入地下空間的適應期,又有效地打破了地下空間的封閉環境,使地下與地面空間連通起來。因此,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人們進入地下空間的心理不適感。
按其同地面建筑關系分類還可以分為:
1)獨立式入口:與地面建筑完全分離,可以根據場地的需求通過調整地下通道的長度自由設置。
2)嵌入式入口:這種入口依附于地面建筑,使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在其交匯處融為一體,通過整體的處理手法,形體的穿插或景觀的設計,讓人們不知不覺地走入地下建筑空間中。
入口的位置會對地下商業建筑布局起到重要影響,基地周圍環境因素在此次設計中起主要制約作用,如城市干道的位置道路轉角的處理方式、地鐵站位的選擇、周邊秀場建筑和景觀廣場的位置制約條件等等。
廣場是人員集散疏散的必經之道,地鐵站機房大量排風排氣和補風的風口整合在廣場側壁。因此必須避開排風對廣場人流的影響,在排風風向的方向做到了30米的寬度,滿足了排風10米的出風距離要求并留出了足夠的人行空間。
下沉廣場內部通向地面的樓梯設置位置充分考慮,研究了人群活動規律與特性,并對人的心理進行分析。地下商業建筑的入口位置更應該順從行人的活動規律,才能使更多的顧客順其自然地進入,提高商場經濟效益。
小結
無論商業還是建筑,出入口的核心都是從人出發。出入口空間雖然只是整個商業建筑的一小部分,卻是整個空間的序曲。對出入口的便利性、舒適性、安全感等方面的認知,是人們在穿過入口時短時間內快速生成的印象,而高頻率的使用,則會讓這種印象不斷加深。
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人在潛意識中基本上都存在“懶惰”的心理,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覓路方式中人們喜歡“抄近路”,當主導人流面對直接通向地面的樓梯或扶梯時,常常會采用最接近最方便的疏散方式,以至于失去找尋商業入口的“耐心”。所以出地面的通道或樓梯需要采取迂回隱蔽的方式,避開主導人流。
此外,很多設計師往往會走進“紙上談兵”的誤區,因此基于實地&